打通乡村产业“任督二脉”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青岛力量

时间:2020-09-22 17:50:07来源:中国旅游报网 作者:佚名点击:

  青岛市即墨区灵山镇是传统的农业小镇。长期以来,受困于薄弱的经济基础,各项事业发展较为缓慢。近年来,灵山镇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,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,投资14.6亿元打造了“花乡药谷”田园综合体,规划建设了青岛灵山生物医药产业园、多肉科技植物园、攻瑰小镇等16个紧密连接、联动发展的农业现代产业园区,形成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农业全产业链条。该项目与扬子江药业共建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,目前已带动周边13个村庄实现中药材种植面积8000亩;规划建设花卉展销区、花卉研发生产区、花卉产业衍生区、花卉旅游体验区、旅游商业配套区五大功能区,引进荷兰郁金香、日本仙客来、韩国大花蕙兰等多个国家上百种花卉,种植面积达2000亩。依托专业合作社,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,打造中医药种植联合体,形成“龙头企业+产业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。

  目前,灵山镇已成功转型为医药主导产业强镇,截至2019年底,投资过亿元项目实现“从0到10”的突破,财政收入较2016年增长160%,实现跳跃式增长。集体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庄从2016年的2个增长为24个,医药产业带动近万名新兴职业农民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。经济的发展为灵山镇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依托现代产业园区建设,实现了产业园区和智慧社区的联动发展,推进了城乡一体化,促进了农民到园区就业、向社区集聚,过上了“居住在社区、工作在园区”的新生活。

  近年来,青岛市紧紧围绕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”的目标定位,坚持平台思维、生态思维,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攻方向,全面发起乡村振兴攻势,瞄准难点痛点堵点,打通乡村产业振兴的“任督二脉”,奠定乡村振兴物质基础。

  着眼农业生产方式转变,下好土地规模经营“先手棋”,打通乡村产业转型的堵点

  莱西市马连庄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,近年来,针对农民老龄化、村庄空心化、土地碎片化等问题,成立镇级国有农业平台公司,探索推行“党组织+企业+村集体(公司)+农户”土地流转模式,经营企业通过流转土地发展高效农业不断提高收益,农户享有土地流转收益和企业分红收益,村集体按农户经营权流转收益的20%获得所有权收益金。截至2020年5月,全镇已发展现代农业园区20个,带动村集体增收600万元,群众增收1000多万元。在土地规模化的基础上,通过优化要素设置,合理设置特色作物发展区域,通过设置甜瓜、草莓、大梨、苹果4大发展片区,实现农业产业布局的规模化,同步推动“农旅融合”,极大提升了农业发展质量效益。

  近年来,青岛市坚持把土地规模化经营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“先手棋”,坚持依法、自愿、有偿的原则规范有序进行土地流转,通过土地流转、股份合作等方式,推动土地向家庭农场、专业大户、合作社等集中,有效地把农户手中经营粗放、效率较低的土地集中起来,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。上半年,新增土地规模流转面积13万亩,累计土地流转、股份合作等形成的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90万亩,开工建设田园综合体30家、新增投资34亿元。

  土地规模经营不是将土地从农民手中拿走,更要让农民享受到发展成果。为此,青岛市发挥村级组织作用,推广村党支部、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,吸收20万农户96万亩土地经营权入股,既实现了小地变大田、成方连片规模经营,又让农民享受到股份分红,实现了利益共盈、成果共享。

  土地流转解决不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生产、大市场脱节的问题。为此,青岛市坚持两条腿走路,一手抓土地集中,一手抓社会化服务, 大力推广全程托管、综合农事服务、技术专业服务、产加销一体服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,更好地将更多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。建设了镇级社会化服务中心,整合政府和市场资源,推出土地流转、入股、托管等服务“菜单”,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提供全程化、专业化、个性化服务。莱西市金丰公社的成立,旨在为广大农户提供“种、管、收”农业托管服务,打造专业的农业服务队伍,不断提升农业产业价值,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。近年来,金丰公社在“聚资源、建网络、做服务”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。通过为农民提供种子、肥料、农药、农业机械等农资产品打包服务,真正实现了农民的节本增收,农户种植成本可降低15%,预计粮食增收将超过8%,农户增收合计超过20%。在今年的小麦喷施服务方面,金丰公社引进多台自走式喷雾机和无人飞防机进行全面喷药,每台机械一天可完成500亩作业,比人工效率提高30倍左右,使农户从繁重的农事劳作中解放出来。积极对接联合多家金融机构提供第三方贷款支持,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资金难题。

  土地规模化需要规模化的主体来经营。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,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“主力军”。实施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工程,坚持规范、提升两手抓,资金、项目双支持。全市家庭农场12000家,经营土地86万亩,农民合作社14000家,带动40万农户增收致富。推动形成了店埠胡萝卜小镇、云山樱桃小镇等一批特色鲜明、优势明显的特色小镇,累计创建3个国家级、12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,形成土地规模经营、镇域集聚发展新高地。

  着眼更大空间配置资源,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,解决乡村产业发展支撑的难点

  洋河镇地处胶州市“西南乡”,丘陵区域,土地贫瘠,收入不高。2019年,该镇通过与国有平台公司深度合作,引入16.7亿元的半岛田园综合体落户并运营,万亩大樱桃基地一年建成,亩均收益可达到万余元。通过大项目引进,将社会资本、先进技术、经营管理导入现代农业,既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升级,又促进了农民增收、集体增收,带动4个村庄集体收入均超过100万元。

  抓住投资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。近年来,青岛市牢牢将项目建设抓在手中,大上项目,上大项目,以项目带动产业升级,促进农民增收。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实施定向招商,坚持在谈项目抓签约、签约项目抓落地、落地项目抓开工、开工项目抓达产的思路,实施全程跟踪服务,帮助企业解决难题。该市95%的农业行政审批事项为全程网办、“不见面”审批。打造“金融宝”银企合作新平台,发布乡村振兴贷款项目105个、金融支农产品68个。在全省农业领域率先发布《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》,适用范围涵盖全市20多万个农业市场主体,等等,这些举措的出台,推动了农业大项目落地。欧洲第一的CLAAS农机巨头落户青岛市,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、中国国际农业投入品博览会两大国际性展会永久落户青岛。2020年上半年,引进大项目5个、总投资120.7亿元,同比增长35.6%。

  着眼在更大的空间配置资源,发挥青岛对外开放优势,坚持用平台思维做好产业发展的“乘法”。大力推进农业“国际客厅”建设,加强城市推介力度,对外展示青岛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,吸引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企业、商协会入驻。出台了农业“国际客厅”三年行动计划,在全国率先规划建设集展示、推介、路演、接洽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和现代农业CBD,为国内外农业企业搭建辐射胶东半岛、黄河流域、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国际化资源集聚平台。采取“企业投资、政府补助”的市场化投资运营模式。目前,投资28亿元打造的国际客厅核心区已开工建设。核心区所在的农高区已签约大项目8个,投资额300亿元,平台聚合效应凸显。

  着眼增强农业竞争能力,坚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,治好提升产业质量效益的痛点

  作为全国最大的蓝莓全产业链基地,青岛西海岸联想佳沃蓝莓产业园集生态农业示范、蓝莓采摘观光和农业科普教育于一体,创立了以统一品种授权、统一农事标准化、统一农资农具供应、统一全程品控、统一品牌销售、统一协助融资的“六个统一”种植连锁模式,建立了以种苗繁育中心、工程技术中心、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、分选加工和冷链物流平台、品牌营销网络为主的“五位一体”全产业链集成服务平台。蓝莓组培中心育苗品种达到90余种,建成全国最大的蓝莓鲜果加工厂,日加工量20吨、年深加工能力6000吨,园区每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,收入300多万元。产业园带动了青岛西海岸新区10万亩的蓝莓种植,蓝莓产业收入16.2亿元,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。

  青岛地处对外开放第一线,是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城市。青岛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农业的竞争本质是农业产业体系的竞争,是全产业链的竞争。为此,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强链、补链、拓链工程,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,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水平。以龙头企业为中心或端点,向企业上下游进行产业功能拓展延伸,布局农产品生产、加工、运输、销售等关联企业,形成功能完整、信息对称、产销平衡的农业全产业链体系,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力。莱西市引进新希望生猪产业项目,总投资过百亿元,投产后将年出栏生猪200万头,围绕生猪产业建立起了种猪、商品猪、屠宰、熟食加工、流通等全产业链发展体系。下一步随着唐人神100万头生猪大项目投产,莱西市将发展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生猪产业大市之一。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13家,其中产值过亿元的114家,农产品加工产值1300亿元,出口366亿元,居全国城市首位。

  针对蔬菜育种、设施生产、粮食加工等薄弱环节,引进瑞克斯旺、寿光蔬菜集团、中国建材、五得利等大企业,建设青岛国际种都,发展起世界单体面积最大、科技水平最高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,建设年加工140万吨的单体粮食加工项目,“补空白,强功能”,把农业产业链条每一个环节做实做强,保障全产业链条健康发展。

  注重产业链动态发展,在不断优化现有产业功能基础上,将产业触角向产业链两端继续延伸,在品种研发培育、农业品牌打造等方面实现突破,逐步完备全产业链功能,进一步提升农业一二三产的融合度,形成稳固高效的农业产业集群体系。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,新建农业精品园135个、标准化畜禽养殖场63处、生态型海洋牧场20处,创建2个国家产业强镇、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、2个省级田园综合体,青岛市农业“新六产”综合发展指数居全省首位。

  近年来,青岛市培育壮大了生猪、蔬菜等7条百亿级产业链,蓝莓、茶叶等15条十亿级产业链,农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,出口额407亿元,居全国城市首位。

  着眼“人地钱”问题,打好政策“组合拳”,加大乡村振兴制度供给

  产业的高效发展,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支持。在工作机制上,青岛市成立市委主要领导为主任的市委农业农村委员会,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中坚持顶格推进,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深入一线,现场督战,实行大项目顶格调度,顶格推进,狠抓落实。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,将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到具体项目上,每个项目成立专门队伍具体负责推进落实,通过抓项目进度促进目标任务落实落地。

  在政策体系上,聚焦“钱、地、人”等关键要素,强化保障能力和水平。健全“三农”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,在各项支出全面下调的情况下,2020年青岛市安排财政预算34.37亿元,继续保持增长态势。对产业项目,涉农区(市)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至少5%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乡村产业和项目用地,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优先用于乡村新上鼓励类产业项目。建立健全乡村各类人才激励保障机制,对到青岛市乡村工作的涉农领域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,在一次性安家补贴基础上增加20%;支持农村“双创”,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返乡下乡创业的,给予最高3万元创业补贴和最高45万元创业担保贴息贷款;搭建招才引才平台,引入涉农院士、高端海外智力、农机专家等相关领域稀缺人才,助力产业项目在农村地区落地。

  去年以来,青岛市依托乡村产业发展优势,乡村振兴攻势取得重要进展。西海岸新区和莱西市入选省部共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,即墨区、平度市、莱西市入选国家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,莱西市“一统领三融合”乡村治理经验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。2019年,青岛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573元,同比增长8.4%,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庄比例达到42%。在去年省乡村振兴专项考核中,青岛市勇夺全省第一名。

最新文章
推荐文章

商务合作qq:

Copyright 2019-2029 www.ilvy.com.cn 〖-中国旅游门户网站-爱旅游!〗 版权所有

声明: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